透過分形維度和熵分析評估斑馬魚在暴露於二十種抗生素後的運動複雜性

2022-09-12

期刊: Antibiotics

作者: Michael Edbert Suryanto, Chun-Chuen Yang, Gilbert Audira, Ross D. Vasquez, Marri Jmelou M. Roldan, Tzong-Rong Ger, Chung-Der Hsiao

題目: Evaluation of Locomotion Complexity in Zebrafish after Exposure to Twenty Antibiotics by Fractal Dimension and Entropy Analysis

研究說明: 抗生素廣泛用於水產養殖,以防止細菌感染和疾病傳播。一些抗生素在水中的半衰期相對較長,可能會對目標魚類產生一些不利影響。本研究通過表型方法在行為水平上分析了抗生素對斑馬魚的潛在不利影響。在急性暴露於濃度為 100 ppb 的 20 種不同抗生素 10 天后,我們對成年斑馬魚進行了三維 (3D) 運動跟踪。通過分形維數和排列熵分析對它們的運動複雜性進行了分析和比較。通過結合從行為端點改變收集的數據來執行降維方法。主成分和層次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三種抗生素:阿莫西林、甲氧芐啶和泰樂菌素,表現出獨特的特徵。在後續研究中觀察到這三種抗生素在較低濃度(1 和 10 ppb)下的作用。根據結果,這些抗生素可以引發成年斑馬魚的一些行為改變,即使是低劑量也是如此。運動行為活動的顯著變化,如總距離活動、平均速度、快速運動時間、角速度、頂部/底部持續時間和蜿蜒運動與神經運動障礙、焦慮水平和壓力反應高度相關。這項研究提供了基於體內實驗的證據,以支持應仔細處理某些抗生素的使用這一觀點,因為它們會引起魚類行為改變的顯著影響。

台灣軸子偵測實驗室TASEH首波物理結果- 尋找質量為 19.6 微電子伏特的軸子暗物質

2022-09-12

期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作者: Hsin Chang, Jing-Yang Chang, Yi-Chieh Chang, Yu-Han Chang, Yuan-Hann Chang, Chien-Han Chen, Ching-Fang Chen, Kuan-Yu Chen, Yung-Fu Chen, Wei-Yuan Chiang, Wei-Chen Chien, Hien Thi Doan, Wei-Cheng Hung, Watson Kuo, Shou-Bai Lai, Han-Wen Liu, Min-Wei OuYang, Ping-I Wu, and Shin-Shan Yu (TASEH Collaboration)

題目: First Results from the Taiwan Axion Search Experiment with a Haloscope at 19.6 μ eV

研究說明: 軸子為熱門的暗物質候選人之一。在外加強磁場的影響之下,軸子有機會轉換成光子。如果偵測器裡的微波共振腔共振頻率對應到了光子頻率,經過低噪放大器的放大信號,我們有機會探測到軸子的存在。台灣軸子偵測實驗室(TASEH)用在2021年10月13日至11月15日所取的數據,尋找了軸子暗物質。我們的結果排除了軸子-雙光子耦合常數大於8.1 x 10-14 GeV-1的理論模型。在19.4687 至19.7639微電子伏特這個質量範圍,我們對理論模型的敏感度比之前實驗還要好三個數量級。

掃描探針於單層過渡金屬硫化物之能隙調控

2022-09-01

期刊: ACS Nano

作者: Meng-Kai Lin, Guan-Hao Chen, Ciao-Lin Ho, Wei-Chen Chueh, Joseph Andrew Hlevyack, Chia-Nung Kuo, Tsu-Yi Fu, Juhn-Jong Lin, Chin Shan Lue, Wen-Hao Chang, Noriaki Takagi, Ryuichi Arafune, Tai-Chang Chiang, and Chun-Liang Lin

題目: 掃描探針於單層過渡金屬硫化物之能隙調控

研究說明: 單層材料的物理特性與調控機制解明是做為新穎電子元件設計的基石,本研究由中央大學物理系林孟凱教授、陽明交通大學林俊良教授與美國伊利諾大學江台章院士主導。我們透過掃描穿遂顯微術/電子譜比較單層的MoS2和PtTe2材料電子結構隨穿遂電流的響應,發現單層MoS2的能隙隨著穿遂電流增加呈現指數遞減;反之PtTe2單層則隨著穿遂電流增加,展現出半導體-金屬電性轉變行為,且是一個可逆過程。藉由理論輔助,我們提出單層過渡金屬硫化物電性調控的兩個機制,分別為電場驅動響應(MoS2)以及電子態混成(PtTe2)的作用。此研究將在電子元件的電性調控上有著重要意義。

地球內部物質在系外行星內部超高壓之複雜相變

2022-05-27

期刊: Nat. Commun. 13, 2780 (2022)

作者: Han Hsu & Koichiro Umemoto

題目: Structural transition and re-emergence of iron’s total electron spin in (Mg,Fe)O at ultrahigh pressure

研究說明: 中央大學物理系徐翰教授主導國際合作,以第一原理計算探討 (Mg,Fe)O 在超高壓力下的物理性質,闡明 (Mg,Fe)O 在系外行星內部極端條件下所發生的結構、電子自旋態、以及金屬–絕緣體相變。其計算結果顯示:鐵及自旋態轉變,可顯著影響系外行星之內部性質,且影響壓力範圍巨大。

A POSSIBLE NEW DECAY MODE OF THE HIGGS BOSON

2022-05-04

期刊: CERN Accelerating science

作者: CMS Collaboration

題目: A POSSIBLE NEW DECAY MODE OF THE HIGGS BOSON

研究說明:

直接參考原子躍遷頻率的光梳光鐘

2022-04-06

期刊: Optics Letters 48, 2421 (2023)

作者: T. -W. Liu, B. W. Chen, H. –H. Yu and W. –Y. Cheng*

題目: High-resolution Cs-Rb two-photon spectrometer for directly stabilizing Ti:sapphire comb laser

研究說明: 超短脈衝光梳雷射直接與銫銣原子交互作用,做成光鐘。等於用一台寬頻雷射建立十萬個光鐘並有目前文獻所知最高解析光梳光譜。為日後6G通訊所需之太空計量學重要進展。

碳三-氬凡德瓦爾分子的電子激發態角彎曲振動態的振動初分解研究

2022-03-02

期刊: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作者: Yi-Jen Wang and Yen-Chu Hsu

題目: Vibrational predissociation in the bending levels of the à state of C3Ar

研究說明: 從16個碳三-氬凡德瓦爾分子的譜帶中觀察得振動初分解現象並可歸納出兩種形式。其中一種振動初分解現象-碳三碎片的振動能高且振動態符合|Δv| = 1, |ΔP| = 1的規則,P是碳三的電振角動量。另一種,碳三碎片的振動能低。振動初分解並不遵守軌域角動量守恆。所觀察的|ΔP|的規則可以偶極誘發偶極模型解釋。大部分的碎片振動態分布不符合間隙定理,我們認為這些振動初分解發生於臨界且涉及振動模的變動,這些現象未曾在間隙定理裡考慮過。

GWTC-3目錄和O3b觀測結果發表

2021-11-09

期刊: LIGO Caltech

作者: Yuki Inoue

題目: GWTC-3 Catalog and O3b Bulk Strain Data Release

研究說明:

GWTC-3, 第三個重力波訊號源目錄

2021-11-09

期刊: LSC

作者: Yuki Inoue

題目: GWTC-3, 第三個重力波訊號源目錄

研究說明: GWTC-3 (the 3rd Gravitational-Wave Transient Catalog)是重力波偵測器LIGO, Virgo與KAGRA所收集的第三個重力波訊號源目錄。 GWTC-3額外增加了從2019年11月到2020年3月中重力波偵測器在第三次聯合觀測後半段(簡稱O3b)所偵測到的重力波事件。GWTC-3象徵著重力波觀測至今所累積的最完整目錄。

Underlying mechanism for exchange bias in single-molecule magnetic junctions

2021-10-03

期刊: Phys. Rev. Research 3, 033264

作者: Yu-Hui Tang*, Bao-Huei Huang

題目: Underlying mechanism for exchange bias in single-molecule magnetic junctions

研究說明: 我們結合第一原理計算以及由中央大學物理系自主開發的磁電傳輸計算程序(DFT+JunPy+LLG),成功預測在單分子磁性接面中的交換偏移效應,同時,其磁翻轉特性不但可以透過外加電流,亦可通過拉伸應變來操控。透過緊束模型的分析,發現其決定性因素是由分子/磁性電極所提供的介面自旋選擇特性。我們相信這個新開發的DFT+JunPy+LLG計算方法可以有效幫助次世代多重調控且節能的自旋傳輸元件之設計與開發。